物理治療師 謝承祖 撰

前言

shoulder_impingement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顧名思義,指的是肩關節的”某個東西”在做”某個動作”的時候,在”某個地方”被夾到,所以產生了疼痛。而某個動作通常是手高舉過肩時,所以說,一般會有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人,常是從事手需要高舉過肩的運動或職業

那到底是甚麼東西被夾到?
在哪裡夾到呢?
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肩膀的構造!

肩關節構造
肩關節主要由鎖骨肩胛骨肱骨所組成。

shoulder-1  

(圖片來源:https://www.shoulderdoc.co.uk/article/1177)


       下面這張圖為肩膀側面觀,a為肩峰、b為喙突肩峰韌帶、c為喙突,a、b、c連線形成屋頂,而肱骨頭為基底,所圍成的空間,稱之為肩峰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常發生關節外夾擠的地方

fEgLt4KzS5Z3q8Yi3dw3yZekYt8rpyJmrd7Trj  

(圖片來源:http://www.orthoinfo-hkcos.org/HKCOS/Impingement_of_the_Shoulder.html)

 

       如果肱骨單純的接在肩胛骨的關節盂上,就像左下圖的高爾夫球一樣,非常地不穩定,所以周圍需要很多軟組織去包覆他,增加穩定性,這些組織包括關節唇關節囊韌帶肌肉
       而經過肩峰下空間的這些組織,就是容易被夾擠到的組織,包括了棘上肌二頭肌長頭肌腱,還有肩峰下滑囊

shoulder+instability glenoid-shoulder-anatomy  

 

 

(圖片來源:http://www.bonetalks.com/armshoulderinstability/  )(圖片來源:http://www.josephbermanmd.com/anatomy-of-the-shoulder/shoulder-muscles-tendons-ligaments-joint/)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是肩膀在動作的時候才會產生症狀,所以要了解肩關節夾擠症候群,要先知道肩膀如何動作,現在就讓我們從肩膀各種平面去了解這些肌肉,如何帶動我們肩膀產生動作。

       我們先了解甚麼是力偶(force couple):作用於同一剛體上的一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共線的一對平行力稱為力偶。所以會使得剛體產生旋轉的力量,如下圖所示,像是方向盤轉動、腳踏車齒輪轉動。

couple-application

(圖片來源:http://www.tutorvista.com/content/physics/physics-i/forces/couple.php)

 

再用力偶的概念,去看看是哪些肌肉使我們肩膀產生轉動,而產生動作。

● 冠狀面:
       從肩膀正面看過去,主要是三角肌(Deltoid)及棘上肌(supraspinatus)帶動,使我們的手可以水平上舉。
       更仔細的來說,主要是三角肌帶動我們的手水平往上舉,而棘上肌把肱骨頭往下帶,避免肱骨頭撞到肩峰。

Force couple Shoulder  

(圖片來源:http://www.indiaorthosurgeon.com/cuff-tear-arthropathy/)


● 橫向切面
       接下來是從頭頂方向看下去,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及棘下肌(infraspinatus)帶動我們肩膀的內轉、外轉。

下載F6-02 ER 0-40-40 Act Prog  

(圖片來源:http://m.blog.daum.net/kes3183/1894)(圖片來源:http://shoulderarthritis.blogspot.tw/2011_03_01_archive.html)

 

● 肩胛骨平面
使肩胛骨往上、下轉動。

上轉肌群:
1. 上斜方肌 (Upper trapezius)
2. 下斜方肌 (Lower trapezius)
3. 前鋸肌 (Serretus anterior)


下轉肌群:
1. 提肩胛肌 (levator scapulae)
2. 胸小肌 (pectoralis minor)
3. 菱形肌 (rhomboids)

scapula-strings-14C388214C1265A0403  

 

(圖片來源:https://www.studyblue.com/notes/note/n/kinesiology-exam-3-shoulder-complex-/deck/14108316)


       這些控制肩胛骨轉動的肌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肱骨頭接在肩胛骨上,也就是說,肩胛骨是整個上肢動作的基石
       當上面的肌肉太緊,會造成肩胛骨位置跑掉;或是肌肉無力,造成轉動不足,都會使得上肢的動作受到影響。所以在治療時,也會針對這些肌肉去做放鬆或是訓練。

最後介紹肩膀很重要的穩定肌群,旋轉肌群 (Rotator cuff)。主要由:

1. 棘上肌 (supraspinatus)
2. 棘下肌 (infraspinatus)
3. 小圓肌 (teres minor)
4. 肩胛下肌 (subscapularis)

這四條肌肉所組成。由圖所示,這四條肌肉都從肩胛骨連接到肱骨頭,所以能在我們手產生動作的時候,穩定肱骨頭,使他維持在動作軸心,不會跑掉。

 

anatomy_rotator-cuff-muscles-2

(圖片來源:http://instreetclothes.com/2015/01/22/understanding-kobe-bryants-rotator-cuff-injury-uncertainty-brings/)

 

成因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主要有兩個分類:

-關節外夾擠(External Impingement),又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
-關節內夾擠(Internal Impingement)


● 關節外的夾擠(External Impingement):


1. 原發性關節外的夾擠,也就是肩峰下夾擠

在肩峰下空間,這個空間除了有棘上肌二頭肌長頭肌腱通過,還有肩峰下滑囊在這裡。

 

20151009_1491076

(圖片來源:http://blog.ryuzou.com/?eid=979159)


       所以當這個空間變得狹窄的話,會使得肌腱及滑液囊受到壓迫,進而產生發炎、疼痛。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夾擠。


       最後了解一下棘上肌的重要性,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可以把我們的肱骨頭往下帶(上文有提到),所以當他受傷時,會使得這個功能下降,進而使肩峰下空間變狹窄,狹窄後,又繼續夾到自己,不斷惡性循環。

 

2. 次發性關節外的夾擠:
      容易發生在35歲以下,常做過肩的動作的人。因為一直做出過肩的動作,會使得肱骨頭往前,使肩膀前側的穩定組織受到拉扯,造成細微的創傷,但即使是這樣微小的創傷,長時間下來會容易使肱骨頭往前位移。因為肱骨頭往前位移,需要旋轉肌群更出力來維持肱骨頭的穩定,久而久之,旋轉肌群容易產生疲勞,使得肱骨頭往前半脫位,造成次發性的夾擠。

※區分原發性次發性
      原發性與次發性都會在肩膀前側有疼痛的情形,但次發性是因為肩關節不穩定,所造成往前夾擠,所以只要把肩關節往後復位,疼痛的情形便會減少。所以在治療上,都需要增加肩峰下空間,而次發性夾擠還需要增加關節的穩定度。

 

● 關節內夾擠(Internal Impingement):
      在投球時,肩膀做出了極致的外轉、與向後伸展,長時間下來,會使得旋轉肌群與上、後側關節唇肱骨產生夾擠,但不一定有肩關節不穩定的情形。

internal_imping_110706  1206131240091538  

(圖片來源:https://www.shoulderdoc.co.uk/article/1252)(圖片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3/3/19/n3826260.htmMLB)

 

造成肩關節夾擠的原因
● 外在因素:
acromion
(圖片來源:http://natashabarnesclimbing.com/2015/02/19/shoulder-impingement-part-1/)


一般來說,肩峰的形狀分為三種,由左到右分別是:

1. 平面
2. 弧面
3. 鉤狀

在最常見的是平面,也是肩峰下空間最大的情形;而第二種及第三種因為肩峰形狀關係,所以使得肩峰下空間變窄,因為這種先天因素,使得更容易產生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 內在因素:

1. 旋轉肌群本身的問題(Loss of rotator cuff):尤其是棘上肌,沒有辦法把肱骨頭往下拉,造成夾擠。
2. 後面關節囊太緊(Posterior capsular tightness):使得肱骨頭移動時往前往上跑,造成夾擠。
3. 關節囊的不穩(Shoulder instability):造成手在移動的時候,肱骨頭亂跑,造成夾擠。通常是前方關節囊不穩所造成。

● 姿勢不良:
       姿勢不良也會造成肌肉不平衡,前面肌肉緊;後面肌肉鬆,使得肱骨頭被拉往前往上移動。

photo  

(圖片來源:http://buffalofamilychiropractor.com/upper-crossed-syndrome-pain-neck/)

 

症狀
       會有疼痛弧的現象,手水平舉起來時,在60度到120度之間會產生疼痛,但過了就不會痛了。這個不是絕對,只是疼痛會在60度到120度最明顯,手再往上還是有可能夾擠產生疼痛。

screen-shot-2014-05-07-at-2-27-45-pm

(圖片來源:http://jcphysiotherapy.com/orthopaedics/shoulder/impingement/)

 

治療及預防

物理治療介入主要有三個M,分別是Modality (儀器)、Manul (徒手)、Movement (運動)。
● Modality (儀器)治療:

利用超音波降低發炎、疼痛,加速受傷軟組織的癒合。或是冰敷也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止痛。

● Manul (徒手)治療:

以徒手按摩肌肉的方式放鬆過緊的肌肉,像是胸小肌。
針對肩膀後關節囊活動度變差的情形,也可以使用徒手方式,增加其活動度。

● Movement (運動)治療:

○ 側睡伸展(Sleep’s stretch):伸展肩膀後側關節囊組織
       側躺下,利用身體固定下側的肩胛骨,下面的手肘與肩膀都呈90度,上面的手把下面的手往下轉,轉到有緊繃感時,維持20秒,重複10次。一天做三回。
maxresdefault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HiUs1xHBk)

 

○ 前鉅肌訓練:
1. 初始動作
a
2. 胸口往牆壁移動,肩胛骨往後夾
sa  
3. 雙手出力往牆壁推,使肩胛骨分開,胸口遠離牆壁
S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C1M9ms20jI)

 

○ 下斜方肌運動:
       躺在地板上,手往上舉行成V字型,大拇指朝上,接著感覺背部中間的肌肉出力,使手離開地板,而不是使用肩膀肌肉。手離的維持10秒,重複5次,手可以拿寶特瓶增加重量。
Prone-V  
(圖片來源:http://www.perfectlyfitonline.com/2010/11/lower-traps/)

 

○ 旋轉肌群運動:


● 外轉:可以使用彈力繩或啞鈴。
image_0.img_  P1010541
(圖片來源:http://www.chrismillerdc.com/video-rotator-cuff-exercises/)


● 內轉:
afp20030315p1315-f3  P1010542
(圖片來源:http://www.aafp.org/afp/2003/0315/p1315.html)

○ 胸小肌伸展:
       手上舉120度,手掌貼牆,身體轉向對側,維持20秒。如果手有出現麻的症狀就暫停伸展,待症狀消失再繼續。

  IMAG1771 IMAG1773   

 

比較

五十肩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最後很多人都會搞混五十肩與肩關節夾擠,下面比較兩者差異。

診斷

五十肩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成因

整個關節囊發炎,產生沾黏

肩峰下空間變狹窄,夾擠到肌腱或滑液囊,而產生疼痛

關節活動角度

因為是整個關節囊的問題,所以在各角度都會有受限的情形

正常,但可能過程中會產生疼痛

疼痛

做動作時都會痛

過程中產生疼痛,到底反而比較不會痛 (疼痛弧)

 

當疼痛不適持續超過一周都不見好轉

就別再拖了,還是讓專業人原為您仔細評估與治療

以免耽誤黃金恢復期,得不償失

 

各位有任何問題歡迎在部落格或是粉絲團留言諮詢

或是直接來診所諮詢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澄宇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